脊柱专业
您的位置: 骨科在线脊柱专业医生园地-骨科人文
  • 104965
    11:11
      日前,卫计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自2015年起,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成为住院医师,毕业后必须接受为期3年的规范化培训。  世界各国普遍把医学教育分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3个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属于毕业后教育。我们不妨看看美国住院医师培训体系是怎么运行的,有何借鉴意义。  医学院学习阶段  在美国,报考医学院的考生一般要完成4年理工科大学本科的学习(以前主要是理工科,现在也逐步增加人文学科比例),其中必须完成相应课程学习,通过MCAT考试,之后再进入医学院校就读,学制4年,前两年基础,后两年临床。  目前全美共有医学院校120多所,年招生总规模控制在16000名左右。学生在医学院就读的二年级结束时,需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的第一步考试(step1),通过测试后方可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医学院毕业前进行第二步考试(step 2)。  住院医师席位申请  通过前两步考试后,学生即将进入到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自己的学习成绩报名各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或医学中心的相关学科。  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的最后一步(step 3)需在住院医师训练结束时进行。只有通过以上三步全美医师资格考试,才能有资格成为主治医师(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医师),并申请各自感兴趣的医院从事独立的临床工作。  住院医师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阶段,根据培训计划,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通过规范的要求和严格的考核,从而学习到某一医学专科领域中合格医生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在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地点多选择在有条件的大医院中进行,全美有1700所医院接受住院医师培训。住院医师培训计划,每年5月由毕业后医学教育联合委员会召集会议,并由医学教育委员会认可,决定下年度全国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汇编成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指南(Directory of Residency training Programs),向全美以及国外医学院毕业生提供训练职位。  培训职位的选择根据毕业生的志愿采取自愿申请制度,然后医院面试决定是否给予职位,这步称为match program。申请者有首选专业和第二选择专业,每一名毕业生平均要向26家医院申请。  对首选专业,平均要接受10家医院的面试,从提出申请到得到面试通知的概率为63%,各家医院对首选专业拒绝给予面试的概率为20%。某校毕业生能在全国著名医院竞争到多少住院医师席位是衡量该学校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住院医师培训阶段  美国,住院医师的培养具有较广泛的基础而不提倡过早专科化,几乎所有医学毕业生都要接受至少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某些专业长达8年。  第一年为实习医师,完成第一年的教育后参加执照考试。拿到州政府的医师执照并可开始行医(其实就是有行医资格而已,有一些处方权),其后可根据本人意愿与专业需要继续进行住院医师培训,各专业培养年限大致如下:  内、家庭、儿、理疗、麻醉,放射   3年专科  皮肤、神经、眼、精神             1年内科+3年专科  耳鼻喉科                         1年外科+3年专科  心脏、血液、消化等               3年+2年  普外                             4~5年专科  骨、神经外、泌尿                 1~2年普外+3年专科  整形、胸外、结肠外               5年普外+3年专科  (具体专业年限,各医院之间略有差异)  住院医师的工作时间:目前已不实行24小时住院制,第一年住院医师每隔1至2天值班一次,高年资住院医师每隔2~3天值班一次,住院总医师值第二值班。住院医师的工作时间较长,10到14小时负责制,没有周六周日,实行值班轮休制度,平时作息时间一般从早7点半到晚10点半。  每天上午住院医师带实习医师和见习医师查房,主治医师隔天查房,中午或下午均有各种学术活动,晚上是住院总医师查房,周六有小讲课,周日值班制。(各医院基本上一致)  以前一名外科住院医师每周通常工作110小时,相当于1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5小时。上次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院长到医院讲课的时候就给我们说他当住院医师的时候就是一周工作100到110小时。  1989年,纽约州卫生部门在美国率先开始执行严格的规定限制住院医师的工作时间,即“405规则”,以保障住院医师有适当的休息时间。  这个规则限定住院医师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80小时,每次连续工作的时间不超过12小时,每个班之间至少间隔8小时,每周至少有1次24小时连续休息的时间。  在过去的几年中,纽约州卫生部门为监督这一规定的落实,采取了多种强有力的措施,如不作预先通知检查医院,鼓励住院医师坚持每天记录工作时间,每半年进行一次不记名的调查等。  同时,在全美国,因为住院医师工作时间过长、过度疲劳而造成医疗错误的情况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监督医师训练的美国毕业生医学教育鉴定委员会ACGME提出了与“405规则”非常近似的规定,并于2003年7月7日起,在全国所有的教学医院开始执行。规定提出,住院医师一周工作不得超过80小时,而且值班之后必须休息10小时。
    1917
  • 104960
    10:05
       医生职称谁来评?医闹只要不动手就可以“袖手旁观”?1月15日,职称评定、医闹两个话题在广东省政协医药卫生组分组讨论时引发了委员们的“集体认同”。    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病学科教授胡学强挑起话题,“现在的职称评定对踏踏实实看好病的医务人员是不公平的!”他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职称由中大来评定。胡学强批判高校评定更注重“写文章做科研,反之,很多看病好的医生到50岁连副高职称都评不上!”胡学强认为评判标准偏颇,应当把高校的职称评审权交予卫生部门。    省政协委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赵子文接过话茬。他说,不论什么医院,评定正高、副高职称都要看论文和科研项目。“但基层的医院怎么能做出高水平的科研呢?他们的论文90%都是假的!”为了获得项目,基层人员还要“走关系”,“这就是浪费资源,为了晋升而晋升。”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育处处长秦鉴也激动地插话,“为什么会出现大学教授行贿?因为教授都要拿科研基金,而乡镇医院拿走了一部分,高校做科研没钱就开始走旁门左道!”    赵子文建议,医生晋升应该“两条腿走路”,大医院可按现有途径晋升,基层医院则可以抛开科研要求,“以做多少手术,看多少病人等来权衡。”省政协委员、粤北人民医院副院长贝抗胜也赞成这一观点,他认为职称评审不应该“一刀切”,各地医疗水平不一,不能因评审的同一标准出现“制度性造假”。    医生职称评审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来认定,昨日,参加讨论的广东省副省长林少春回应各位委员:会与省人社厅商量,“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相信能解决”。
    957
  • 104915
    14:42
       中青舆情监测室对2013年1月以来媒体报道的20件伤医事件进行了统计。从受害者的职业身份来看,一线医生首当其冲,占到75.0%,护士占比为25.0%。  与之相对,患者家属是最主要的伤医者,比重高达60.0%,家属一般是因对医护人员的服务、医疗方案等不满,对医护人员下重手。其次是患者本人,占比为30.0%。  但有时候,患者或家属行凶是源于一个很小的导火索,甚至难以理喻。如2013年1月15日,北京通州潞河医院一急救女医生出诊遭殴打,只因要求家属找帮手抬患者。消息一曝出,立刻吸引大量网民和媒体关注,当日舆情数量达到两万多条。  从遇害地点来看,八成以上的事件在医院发生。  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间,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的调查表明,中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事件逐年递增,每年每所医院发生的平均数从2008年的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  “中国医生目前正处于危机之中。”连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也在去年特别刊出了这篇不涉及医学科技的长文,“最近几年,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涉及个人人身安全的威胁。中国需结束医生面临的暴力威胁。”  医院外发生的伤医事件,也占到15%。如2013年1月19日,内蒙古包钢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朱玉飞,接到包头市120指挥中心电话,急救出诊。而后,病患在家中把朱医生杀害。此事再次震惊社会舆论,舆情总数直线上升。  四五月,各地接连发生6起伤害医生的事件,特别是武汉一患者家属不满病情介绍,刺伤查房医生,沈阳一家长因女儿高烧,殴打医生致脑震荡(脑外科),青岛一患儿家长嫌接诊太慢,抡拳暴揍医生。此三起事件尤其引人关注,再次引发网民对医生职业安全的关注,使两月的网络舆论数持续高位运转。  9月和10月,媒体陆续曝出各地伤害医生的事件,数量达9起,光10月就发生了6起。  其中,9月的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三护士被打成重伤事件和10月25日的浙江温岭三名医生被刺事件,更是引起网民、媒体和政府的热切关注,舆情信息量达140803条。  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三级甲等医院发生的伤医事件最多,占比达80%。  这正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矛盾——“大医院,挤破头,小医院,空荡荡”。有媒体评论认为,频发的医患冲突正源于此,“核心是优质医疗资源供给短缺”。  大城市的三甲医院,集中了优势的医疗设备、人员、技术资源,导致人们集中去三级甲等医院看病,从而导致伤医事件发生的概率较高。相比之下,二甲医院及其他等级医院的伤医事件则数量较少。  患者在网上表示,很多情况下,患者及其家属也并非事出无因,常常从进医院的那一刻开始,就要接受过度检查,支付不必要的费用。病患的抱怨,可能从交第一笔费用的时候,就开始发生。有人问“能告诉我医生们的诉求是什么吗”,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立刻回复:“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医患彼此要做的都是规范自己,共同去“改良不合理的制度”。“如果一味归罪于制度,最后大家都不改善,医患双方都像个怨妇一样四处抱怨,那我们的后代会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在统计中,11.0%的网友认为,“医闹”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病”,应严肃处理伤医案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大声疾呼:“不要一说医患矛盾就囫囵吞枣、蒙混过关,家属即使去医院道歉也不行,犯罪就是犯罪,该处理还是要处理。如果不严肃处理的话,这样的恶性医闹事件照样会出现。”“从医一日,血溅七丈”的恐慌之后,医护人员群体依然扛着压力前行。在温岭医生身中七刀后的第三天,台州骨伤医院的医生“温岭后生头”对同行的祝愿是最低限度的平安:我们是医师,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为根本。悲剧一再上演,我们内心或许会有恐慌,但我们没有退却,我们一直在您身边。一切为了人在医生的眼里,没有什么比拿着录音机来求医问药更能刺伤他们的职业尊严了,恰恰这样的事情正在越来越多地发生着。更有甚者,医生护士被个别愤怒的患者拳打脚踢。  白衣天使的神圣面庞,正在被舆论被患者甚至被医生自己涂抹得有些糊涂。调查显示,大部分医生不再愿意自己的子女长大后从医,优秀的医学生纷纷到药企求职……  设想一下,当医生这个行业不再令人尊重,不再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不再以治病救人为追求,这个社会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上,除了寄望新一轮医改外,政府、医生、患者、媒体乃至全社会,是否也能做点什么?这个社会正存在一个畸形现象。“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任何一个社会,医生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因为他们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职责。但最近这些年,如果经常浏览媒体,总会发现医疗方面的负面新闻,一个连着一个,舆论一边倒地倾向患者。因为社会已把医生整体妖魔化,医患矛盾变得一触即发。最近发生的事包括,福建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在坐诊时,竟被自己的病人用刀捅死。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人们对遇难的医生并不同情。在网上1000多条评论中,80%的评论是“理解”患者,而对医生则进行质疑和批评。  现在,一些患者用来防医生的“高招”迭出。他们来看门诊时甚至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将医生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下来,好像要随时准备跟医生算账。我不禁感慨:这说明,有的患者把医生当成了潜在的起诉对象。医患关系已经成了敌我关系。即使如此,医生也只有无奈。就连法律也特地为医生将“谁指控谁举证”改为了“举证倒置”。理由是,这是一种技术工作,患者不了解其中的细节。那我倒想问一问:什么工作不是技术工作呢?买一个手机出现了问题,你知道是哪里的毛病吗?一台电脑怎么也弄不好,你清楚是怎么回事吗?通讯行业是谁都知道的暴利行业,那么你能说出它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吗……为什么不能给这些行业也来个举证倒置呢?  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认为当前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近3年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  记得多年前,从广东电视台首开的《求医问药》起,不断有电视台开发出同类的节目,尽管那时我们只有不过68元钱的工资,心里也为社会对医生的尊重暗暗自豪。不过很快,这些节目便销声匿迹了。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医生、护士成了不少媒体炮轰的对象!成了小品相声中的小丑!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还比较有名的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是一位留学归来的硕士医生当班时,正好遇上另攀高枝的前女友得了阑尾炎需要手术,于是,他在手术时故意将止血钳掉到地上,然后趁护士去拣(注意了:是在手术台上的护士去“拣”)止血钳的那一瞬间,将这个女患者的输卵管给结扎了;然后,又一次掉了止血钳,护士又一次去拣,这个硕士把另一侧的输卵管也给结扎了。谢天谢地,这位作家还知道输卵管是双侧的。其实,哪怕是小到如单纯性阑尾炎这样的手术,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操作?手术助手呢?麻醉医师呢?巡回护士呢?在台上的护士,叫做器械护士。差了这么多人,他们俩怎么作手术?就算能作,那这个手术的难度和时间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这都不管了,手术台上的东西掉了,居然还会去拣起来,这是在哪本书里学来的?其实,手术台上的医护,连手的摆放位置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至于掉下了手术台的东西,那是绝对不可能、不允许去拣起来的。还有,这个医生居然能够高超到在护士去拣止血钳的那一瞬间把个结扎手术给作了,而且是一个阑尾切口,居然能把对侧的输卵管结扎给做了,谁敢相信?  不止一次的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或几个人去找病人,到护士站:给我找一个作手术的人。护士就会问:什么名字?作的什么手术?这下不得了,你T-M-D什么态度?老子告诉你,马上给我找。这时任谁都会说:你找的人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什么手术也不知道我怎么找啊?什么?你还敢顶嘴?马上把某某某(一般都是说的院长的名字之类)找来,告诉你,现在的工作不好找哦。  记得有一次,一个初二的学生在校园内让自行车给撞了,来到医院。一检查——脾破裂。这可是不及时手术就要命的啊。但是,当时带学生来的老师没有带钱来,我们先发药出来,这个学生需要马上手术。就这样,手术立即进行,患儿得救了。  但是,在患儿出院时,他们学校的一个校长和他的跟班的来医院办理出院手续,大清早的便喝得醉熏熏的,进了办公室也不和任何人打招呼,自己在椅子上坐着。过一阵便声嘶力竭地叫喊起来,我们没一个人听清他们在叫些什么。  护士长问了一阵,才明白他们是来办出院手续的,就说:你们进来先讲一下啊,还以为你们是来看病人的。  这下不得了了,这个校长和他的跟班就开始不干不净地骂,说什么我们进来你们就应该马上主动地问我们来干什么。护士长只好耐心地解释说,早上医生们都要查房检查病人病情拟定治疗计划开医嘱,护士们都在作治疗,如果你们的病人是今天出院,那么一会儿医生的医嘱出来办好后就会送到出入院收费处,只要在那里结账就行了……可是不行,这两个人还是不停地吵,一大群病人及家属都围在办公室外看热闹,一直闹了半个多小时。护士长已经给你解释了这么多,程序也给你们说清楚了,你们都是老师啊,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哈,这下更是捅了马蜂窝了,那个跟班一下子就跳起来,边骂边冲到医护人介绍一下,现在,医院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可以任意闯进去的,办公室、值班室就不要说了,就连要严格消毒的治疗室、手术室也是病人家属想进就进,而且我们一个手术间的门也被一群要强行冲进去看他们给人捅了两刀的弟兄的酒鬼给踢坏了,还大叫什么“老子赔就是”。结果是不但门没赔,连手术费也没给就跑掉了。因为没捅到要害,他还能在清创后跑走。  有这样经历的医生护士在我们医院就不是少数:一个护士,为了一个病人没钱输血而又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候给病人承担了几千元输血的费用,当病人好了以后,一分钱不还给她;还有一个医生更生气,在一个病人没钱付药费的时候给他承担了药费,这个病人也是一直不还钱给他,最气人的是后来居然说——我没请求你给我承担药费……这还不算那些治疗效果没有达到病人及家属的期望来和你大闹的。真不知道,现在的医患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医患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2001年,有一篇应该是比较有名的文章:《医患关系是消费关系》!在报上以大字标题登出来的时候,我真地很不理解。医患关系怎么就成了消费关系?谁消费了谁呢?一个人的生命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但是马上,我不得不由衷佩服这人的高明,他是我们医生真正的朋友,因为他的这一英明论断,完全摆脱了我们的被动局面:既然是一种消费关系,那么,当你生病甚至是病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当你没有钱治病救命的时候,商品是按值论价的,我当然没有什么救死扶伤的责任和义务,我当然可以不卖出我的服务、我的技术,因为消费关系就是买卖关系,是平等的,自愿的,你总不能强行来买我的什么东西吧?也免得病人来到医院,有钱的说:老子给了钱的,怎么着;没钱的说,你们人民医院,给人民治病还要钱?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按理说,医生护士们每天都在干着这“胜造七级浮屠”的事,他们应该是得到广泛尊重了吧?他们应该是不会为生活费用而发愁了吧?但是不,中国人太多,命太不值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出了车祸出了工伤的时候能得到多少赔付呢,这是几乎全中国人都清楚的一件事,既然中国人那么不值钱,当然,医生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君不见,有媒体报道:中国的医疗资源已经过剩。是啊,以国家为单位来看,中国的医学院恐怕是全世界密度最大的了,除了极个别的外几乎是每个省区市都有不下于两家。物以稀为贵嘛,过剩就不但要降价而且要贱卖。  但是,据统计,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共计为150万人,按常规要求,医护的比例应该是1:2。现在我们以1:1来计算,我们的医护有多少人呢?75万。平均约2000人中才有一名医生,平均约2000人中才有一名护士。这就叫过剩。  在国外,很多国家是每100人中就有一名医生,而且,他们每天、每周诊治病人的人次都是有明确规定的,只能少不能超出,还是高收入阶层。而且,他们也不必要像我们一样要靠药来养医,不必为了吃饭、住房焦头烂额,只要专心技术就行了。  在我们国家,一个医生的收入有多少呢?以一个地方医院的主治医师为例,工资也就是1000元左右,这是所谓档案工资,退休以后按此发放退休金。但是,这1000元在财政那里是拿不到的,因为现在的医院叫做什么“差额事业单位”,财政没有按所谓的档案工资来拨给医院,有拔70%、60%、40%、30%的,有的甚至是0%。  最后,这个主治医生在在职的情况下,能在医院每月领到应该是不到2000元的工资。而这个数还要看各家医院的经营状况。这个各个地区根据其经济的发展情况不同有一定的差别。我真地没有搞清,网上说什么医生的收入几十万是从哪里得来的数据。  据报道:我国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在非典以前是逐年下降,在非典前一年达到历史的最低点,财政的7%。非典以后的2003年,称之为大幅度提高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投入,也不过才达到财政的8.4%。但现有资料报道:2004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5.5%,但政府支出所占比例为16%,老百姓的支出则占55%。  既然前面已经说到,医生的工资是很低的,那么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又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如果真地是对自己的健康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我这里给大家一张排班表,几乎是全国的医院都使用的这样的排班表:白班夜班下夜班行政班白班白班:8:00—18:00夜班:18:00—次日8:00下夜班:8:00下行政班:8:00—12:0014:—18:00  现在我们先对这一张排班表作一个说明:医生每天早上要查房,处理自己所管病床上的病人,拟定当天的治疗计划,开出当天所需药品的处方,这在白班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夜班、下夜班、行政班(有的医院是排的休息班)这几个班次上,就有问题了,因为医生必须是自己查房,自己处理,所以,在这几个班次上,他们必须到病房去,我们不说过程中所费的时间和费用,只说在病房里,这一查房,拟定医疗计划,开处方常常就是两三个小时,如果管床多或是有手术那就不知道要多少时间了,有时甚至是一天到晚都忙不完的。  因为医院里面有明确的规定,当班医生是不能上手术的,所以,手术都是由不当班的医生在完成,也就是说,手术是由在排班表上排休息或行政班的医生在完成的。那么,我们现在来计算一下医生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我们就不用说了,一台手术几个十几个甚至通宵达旦的事常有)。  不当班的时候——我们现在不算是行政班,只以第四天是休息来计算,一个医生以不当班时每天去病房2小时计,那么,四天下来,他的工作时间是(12+12+2<夜班早上>+2<下夜班早上>+2<行政班早上>)/4=7.5小时/天,则他每周的实际工作时间最少是7.5小时×7天=52.5小时/周,这已经远远的超出了国家《劳动法》所规定的周工作时间的上限,这还是比较保守的计算,如果有手术,那就不知道是多少了。  还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排班表是完全不考虑什么节假日星期天的,也就是说,星期天节假日是照常上班。  上面这个排班表是有四个班次的情况下的工作时间,现在,有相当多的医院没有那么多医生来排这四班次的排班表,那么他们的排班表就是这样的:白班-夜班-下夜班-白班。那么他们的工作时间又是多少呢?我们现在不算所有的不当班工作时间,只算他们排班表上的工作时间,则每人每天为(12+12+2<夜班早上>+2<下夜班早上>)/3=9.3333小时/天,周工作时间为9.333小时×7天=65.333小时/周。而他们的节假日则根本不要指望了。  说到这里,顺便问上一句,既然有媒体宣称中国的医疗资源过剩,一定应该是人满为患,医护人员的工作是相当的轻松了,也有很多的空闲时间了,还有如有的人说的医生的收入是什么十几万几十万的。那么,当你们悠闲的外出旅游的时候,一定是到处都碰上医生护士的了,可是你们遇上过几个医生护士在旅游的?  不久前,有一个自称是医药代表的家伙在网上发了那么一张图,而且这张图已经有不少的报纸转载了,大家看一下:从药厂出来的这么便宜的东西最后到病人手中的时候价格已经翻了几倍了,从这张图上来看,他说是医生的处方费20元至30元,好象是医生在这个药价上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  没有哪个医生会在他要用一种药的时候去找这个药品的经销商先问一下有没有提成,否则不开。无论这个医生的品质怎么样,他选择药品的标准永远是对该病人有明确的治疗效果。  对于药品的价格,从早几年起已经是政府集中招标的了,那么这个价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我们作医生的更是想不明白了。因为,无论任何一样东西,无论经过什么程序招标,无论在哪里招标,结果都应该是比招标前便宜才对。但是事实上却是,一经过招标的无论是什么药品也好医疗设备也好都要比招标前高出许多,比市场价甚至高出几倍。请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高出来的钱又到哪里去了?这些又和医生有什么关系?  记得在非典袭来的时候,一夜之间,铺天盖地的诬蔑漫骂一下子换成了溢美之辞,什么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啊,什么白衣天使啊,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非典过去了,一时的喧嚣渐渐平静了下来,于是人们又想起了以前还没有打倒的医生和护士们的罪恶,而且还多出了一个狠抓医院的商业贿赂问题。攻击越来越激烈,报道越来越离奇,事情越来越荒唐,处理越来越莫名其妙……有什么住院花了500万元而闹得沸沸扬扬,后来查来查去并不是事实的;有什么纱布在腹腔里面存了十几年取出来时还是四四方方叠成一叠的;有什么手术器械掉在腹腔内多少年没有发现的(我们的手术中,所有的手术器械都要在手术前后经过最少三遍的清查,哪怕是一颗针、一个线柱,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怎么就会留在了伤口内,尤其不知道怎么会过了十几年那纱布居然取出来是四四方方的一叠,因为进入腹腔的纱布都是牵开的);有什么医院赔钱一赔就是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有什么医院是商业贿赂的重中之重的……我们不如司机,撞了人落下残疾,由保险公司予以赔偿,就连法院、公安错案也由国家赔偿;我们不如修电视的,可以夸大维修范围(那可是不一定人人都懂的技术活),即使不修也得有30元开机费,而我们加班工作、不规律三餐、操心落下颈椎病、胃病、神经衰弱、射线灼伤,也只能得到射线每照射一次给一元的补助;我们得大局为重,主动承担制度造成的医改失败的责任,主动承担长期管理缺位造成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落后导致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恶果。  承受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还要时时刻刻想到不能出现任何问题,还要时时刻刻想到治病救人,为什么?  杀医案伤了医生的心  2013年10月25日上午,温岭第一人民医院,一个暴徒持刀直剌五官科主任王云杰的心脏部位,致命。案发后,医生们的反应,不再只是默默地继续看病。10月28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00多名医务人员趁下班时间,聚集在医院内,打起了“还我尊严”、“医疗暴力零容忍”的横幅标牌。浙江杭州、台州等地多家医院都自发悼念遇难医生王云杰。这个“还我尊严”,并非师出无名。网络评价中,指责医生“自作自受”的言论盖过了同情理解的声音。网友“颜是颜色的颜”批评温岭医生的举标语行为:“黑吃黑、收红包暗箱操作、视人命如草芥的时候,这些所谓有德的医生又在哪里呢?只不过触及了自己的利益,医生就全体出动反抗。”今年以来频发的伤医案,让医生凋零的不仅是尊严,更是生命。健康是我们共同的梦想,疾病是我们医患共同的敌人。唇亡齿寒,同命相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命之不存,梦将附焉?凶杀已为今日医生不该承受的生命之重,何日医生能回归纯纯的治病救人之职能?而十月以来的多起伤医案后,医生安全仍未得到有效保障,更激化了医护人员“人人自危”的心态。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师呼吁说:民警和医生,守护安全和生命,本应获得尊重。杨佳袭警,杨恩青弑医,当无辜者倒在血泊中,网上竟有不少人大声叫好!更有甚者,有些人来到我的微博,不看我发的内容,一上来就在评论里骂医生。这些人,请好好看看我和诸位同仁之微博,如有一天,医生被杀光了,我们的微博也许还能帮你预防疾病。医生们为何如此高调宣示自己的不安全感?  “死了白死”的现状,伤了医生的心。“医生群体最伤心的是,无论院方还是政府、办案部门,都以‘维稳’为标尺处理杀医案,息事宁人是准则。而医生想要的,是杀人凶手被绳之以法,医院支持他们维权。但现在的案件中,这条底线都做不到。”  对医生诉求的“维稳”无需兵临城下。医生的正当诉求理应得到尊重,相信医生护士的悲愤不会危及社会。一个文明的社会是匡正祛邪,疾恶扬善。依法治国迫在眉睫。“白衣天使”这个职业,在中国年轻一代心中已经不再光鲜。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数据表明,78%的受访医生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穿上白大褂。  实际上,中国医师协会此前曾做过4次调查:在2002年的首次调查中,不愿意自己子女报考医学院校的占53.96%;2004年,这一比例升到63%;2009年基本持平,为62.49%。但在2011年的第四次调查中,不愿意的比例陡升至78.01%。  从这4次不同时段的调查来看,随着医患矛盾的日益突出、医疗纠纷与冲突的逐步升级,“医不过二代”的现象愈加深化。这一刀,捅在了中国全体医护人员的心头,捅在了中国医改主导者的心头,捅在了政府管理者的心头。这不是个案。  温岭杀医案后,许多医护人员在网络上转发医学生的誓言:“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实习即将结束的医学生的疑问:“当初理想中的医生形象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不可及。如今,医务人员成了弱势群体,谁来助健康之完美?”  中国医患关系:“一笔糊涂账,两个受害群”  伤医案频发,责任在谁?  自2013年1月1日零点至10月28日23时,共监测到“伤害医生”事件相关信息319755条,其中微博论坛讨论最为活跃,信息量达312818条。在随机抽样的2000条舆情信息中,对医护人员的贬义信息超过八成,中性信息占11.0%,褒义信息比重仅为5.0%。  网民谴责的对象中,政府机构受到的“火力”占到32.0%,其次是医疗体制、医院,分别为28.0%和22.0%。  问题的症结并不在医患之间,而有更深层的社会和制度上的原因。26.0%的网民认为,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不合理;21.0%的网民认为,医患之间金钱利益关系较重。  16.0%的网民呼吁,医疗体制亟须改革。中国医药体系的特色是以药养医,因此,“医卫体制乃祸根;期待建立能够保障医疗质量的监管体系。  从统计到的褒义信息来看,网民赞赏的对象主要为医生、护士,分别占褒义舆情的34.0%和28.0%。  18.0%的网民认为,医患之间需重建信任关系。  1.没病+没做检查=会不会看病,怎么可能没病!2.有病+没做检查=不做检查就说有病,你才有病!3.没病+做了检查=就是骗钱的!4.有病+做了检查+确诊了=求求你救救我吧!5.有病+检查+确诊+治愈=花一堆钱尽做无关的检查。6.有病+检查+确诊+未治愈=医德败坏谋财害命,赔!  9.0%的网友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医患关系紧张,双方都有责任。  患者不信任医生,医生不理解患者。医护工作者辛辛苦苦,加班加点;患者受病痛折磨,治病难,治病贵。一笔糊涂账,两个受害群,《柳叶刀》文章列举了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的一系列原因:政府对卫生系统的投资不够、医生薪水及业务培训费用不高、媒体对医生的过多负面报道、公众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患者对疗效的期望不切实际以及很多贫困家庭支付不起高额的医疗费用。医学是门经验科学,你不能要求医生一辈子一点不犯错。医生是人,不是神,只要不是责任心的错误,都应该允许小概率存在。按你的说法,没人会给你看病。  也有患者在网上表示,很多情况下,患者及其家属也并非事出无因,常常从进医院的那一刻开始,就要接受过度检查,支付不必要的费用。病患的抱怨,可能从交第一笔费用的时候,就开始发生。  当有人问”能告诉我医生们的诉求是什么吗“,回复:”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引导!“  医患彼此要做的都是规范自己,共同去”改良不合理的制度“。”如果一味归罪于制度,最后大家都不改善,医患双方都像个怨妇一样四处抱怨,那我们的后代会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在统计中,”医闹“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病“,应严肃处理伤医案件。  钟南山老师就大声疾呼:”不要一说医患矛盾就囫囵吞枣、蒙混过关,家属即使去医院道歉也不行,犯罪就是犯罪,该处理还是要处理。如果不严肃处理的话,这样的恶性医闹事件照样会出现。“  ”从医一日,血溅七丈“的恐慌之后,医护人员群体依然扛着压力前行。  在温岭医生身中七刀后的第三天,台州骨伤医院的医生”温岭后生头“对同行的祝愿是最低限度的平安:”我们是医师,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为根本。悲剧一再上演,我们内心或许会有恐慌,但我们没有退却,我们一直在您身边。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明天开始主治规范化培训考试的兄弟姐妹们,愿大家顺利、平安。
    882
  • 104853
    15:32
       2014搜狐新闻客户端伙伴年会今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央视新闻主播郎永淳进行了发言,会后郎永淳也与搜狐网记者以及众多自媒体人畅聊人生经历以及家庭故事,对于自己如何从针灸学专业转为新闻播音以及医患关系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为了“抬高”自己弃医改播音  我1994年从中医学院毕业的时候,当时也已经拿到了广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所以我就选择了第二学位继续上学,当然在93年到94年,我实习一年的过程当中也面临去找工作,找工作也会屡屡碰壁,因为我学的专业是针灸专业,医院很多,但是没有那么多的医院有针灸科室,尤其是我们每一个人学完了以后都想进最大的医院,都不想进稍微差一点的老二老三的医院,这就是我们内心世界里面根本的想法,但你要想进那个医院,可能今年一个名额也没有,或者顶多有一个名额,或者今年可能针灸科室不进人,推拿要招一个人,或者理疗要招一个人,或者养生康复要招一个人,你能不能改行等等这样的要求就出来了,所以你在这种焦灼状态当中,再突然拿到录取通知书,那我就是自己给自己一个理由,我又能到北京来,又能再延缓自己的就业,所以这是第一个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我有的时候跟国外同行交流,我经常要“抬高”一下自己,他们说你怎么改行来做新闻了,我说以前学中医是医治每一个个体,然后现在当新闻工作者相当于当社会从不健康再到逐渐健康的状态,是一个社会的医生,他们说这非常好,实际上是我们编出来的,没有那么崇高,只是因为在现实面前你在不停的低头,也在不停的选择,在不屈不挠的过程当中,你终于寻找到一线曙光,但寻找到这个曙光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下一步是什么,那时候也根本不知道在遵从自己所谓内心世界,自己人生规划是什么样。  “医生整体上得到认可才能缓解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从媒体角度上来讲,不应该特别多渲染医患关系的紧张。因为我是学中医,在中国传统的就医理念当中叫“求医问药”,医生与患者是不平等的,你是要必恭必敬求他的看病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一方面患者似乎有很大怒气,在外头排队排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股怒气就向医生发过来了;另一方面医生也很难受,像协和这样的大医院,一个上午一个主任要看那么多人,我在92年一个市级医院给我的老师抄方,从上午8点到下午1点钟,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要去吃中午饭,但是大夫不能去,因为来找这个老大夫看病的特别多,我跟着他抄方基本上每次都到到1点,中间要看60个病人,这是难以想象的。  因为医疗资源太稀缺了,我们没有建立那种所谓的分诊制,没有建立全科制,没有把医生的资源进行非常有效的配置,所以就造成医疗资源好的医院,就人满为患,稍微差一点的医院,看病很容易,到一些比较差一些的医院看病根本不用排队,那到协和看病,排了几天可能不一定排得上号。  所以如何从制度上做一个设计,如何做好社区医院、基层医院和大医院之间良性的互动,我感觉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教育也是这样,我跟教育部一些领导说,我们有那么多公立学校的牛校这是很不正常,所有的公立学校资源是要相对平衡,你不能让大家交着赞助费来上你的公立学校,应该是建立一批私立学校,私立的精英学校,我们现在很多私立学校可能都是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交钱就能进的,没有太多的门槛,我觉得从顶层设计上和制度设计上未来一定要有相对的梳理,让这种资源能够更均衡配置,让人员能够更好的流动,让医生从整体上得到认可,是最核心能够解决医患矛盾的一个根本之道,也不能单纯去埋怨医生,也不能单纯去埋怨广大的患者,因为这样的一个社会现实造成了目前这种医患关系的紧张,医生有医生的苦水,病人有病人的苦水,你如果不从顶层设计做好流动性规划,我觉得一时半时看不到最终解决的曙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现在相当于没法流动。  “关于健康,我其实是反面典型”  对于我个人健康而言,我有时候觉得对健康反倒是重视的不够,有时间可能就去练一练,没时间你就懒一懒,尤其是上了《新闻联播》之后,我们9点半才能下班,下完班再吃一顿饭,吃完了稍微一困就想算了,今天也不锻炼也不走了。有点时间了就去锻炼,比如有一次我在扬州一下子跑了十公里,跑一个十公里的小马拉松,实际上这是不符合常态的,不符合所谓的规律的。  健康需要从日常当中的生活习惯入手,一天一天的来着手才能更好的避免生病,避免到了最后得了病以后,再去检讨。生病无非就是几大因素,一个因素就是先天的基因,第二个因素,你外在的环境,第三个因素,就是你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能把自己解决好了,能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培养好了,能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试好了,我觉得这种健康可能会更多一点伴随着我们,所以我其实是一个反面的典型,因为我家里面有病人,我们出现了这种状况之后,我们也在检讨,我们怎么样从生活习惯上环境因素上各方面来做一些调整和转换,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每个人都能多一点思考,可能会让健康多伴随着我们一点,谢谢!
    1034
  • 104852
    15:27
       伤医事件频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成为省政协医药卫生界别最关心的话题。  “现在伤医事件这么多,难道让医生都去练跆拳道?”15日上午,省政协委员王慧君说,在医患链条中,医务人员是患者接触的“终端”,患者会把“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以药养医等制度的“怨气”撒到医务人员身上。  暴力伤医非多加保安就能解决  省政协委员王慧君是郑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去年的一系列伤医事件让她心有余悸。  针对之前出台的“20床配1名保安”的政策,王慧君认为,这并不能有效遏制医院暴力行为。有些事件突发性太强,让人防不胜防,即使给每个医生都配保安,也难保安全。而且配上保安随之带来很多新问题。以郑州市人民医院为例,有超过2000张床位,按照“20张病床1名保安”,光保安就得100多人。  “他们谁来养活?”王慧君说,如果按保安一个月发1500元工资,医院每月得有十几万元的支出。对医院来说,这是笔不小的开支,而且这些费用很可能由患者来承担。  “伤医事件不能只看表面,应该追到根上。”王慧君说,配保安、让医生学防身术等都是“治标不治本”,如果医患之间深层矛盾没解决,给医生配再多保安也没用。  公立医院应追求“绿色GDP”  “在医患链条中,医务人员是患者直接接触的‘终端’。”王慧君分析,现在不少伤医事件,都是患者在看病过程中对“看病难、看病贵”、以药养医等医疗深层问题的怨气没处撒,最后撒到了“终端”—医生身上。  “现在公立医院被推向市场,医院科室和医生都有‘创收指标’,如果完不成,不仅收入受影响,评先进也没份儿。”王慧君说,在这种压力下,医生只能硬着头皮完成任务,而大处方、滥检查等现象也随之出现。  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治疗效果不理想等情况,一些患者就会迁怒于医生。  “公立医院就应该体现公益性质,不能把‘创收量’作为考核绩效。”王慧君说,和考核官员不看GDP一样,医院也应该追求“绿色GDP”,考核就诊量、治愈率、美誉度等指标,让医院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质。  解决“医闹”要立法  除了暴力伤医,医闹问题也成为讨论热点。省政协委员赵玉兰在去年两会上就提出公安部门要加大打击“医闹”的力度,目前伤医事件频频发生,所以保证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的就医安全已经是迫在眉睫。  “专业医闹必须打击。”赵玉兰说,现在处理“医闹”问题,都是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治安管理条例等,尚未有专门的法律法规。  她建议,立法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最大限度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打造平安医院,改善医务人员医疗工作环境,严厉打击医闹行为以及故意伤害医务工作者的行为。  也有政协委员建议,应该让第三方独立机构监督医生、患者。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医患之间由保险机构建立一堵风险隔离墙,保险公司通常聘请独立的监督机构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进行监督。  卫生部门推行的“居民健康卡”,集新农合一卡通、医疗机构就诊卡、免疫预防接种证各功能为一体。
    997
  • 104838
    13:42
       不久前,北京市卫生局公布《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指出,2013~2016年末,区域医联体模式将在北京全面探索推广;到2014年6月底前,每个区县至少有一家医联体签约并运行,2016年争取达到居民全覆盖。  业内人士表示,医联体、医院集团化会成为2014年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新热点;电子病历集成平台、数据整合将受关注;移动应用将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地普及到医院;通过信息技术能力,使医疗服务创新加速,如改进就诊流程、一卡通等服务都为方便患者就医提供了很大帮助,改进医疗服务。  近年来,我国数字化医疗发展迅速,而国家也大力提倡发展数字化医疗。  科技部于2011年11月公布《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2011~2015)》,该规划指出:“在产品目标上,要创制50~80项临床急需的新型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急救医疗器械产品,重点开发需求量大、应用面广以及主要依赖进口的基础装备和医用材料,积极发展慢病筛查、微创诊疗、再生修复、数字医疗、康复护理等新型医疗器械产品。”对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们健康意识日益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  个人健康管理兴起  远程医疗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方便、简单地将用户数据同医院数据相结连,同医院诊疗方式相结合,在短时间内,远程医疗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医疗方式。  在我国,最先涉足此领域的是九安医疗,其“iHealth”系列产品(包括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等)于2011年1月在美国面世。iHealth产品基于让远程医疗与个人健康监测相连,更好地为用户实现个人健康管理目的而开发。用户的健康信息可以通过云端进行存储、传输、管理、分析,与医院系统结合,对用户健康监测将产生更多功能。这不仅可以作为个人版的健康管理,也可以作为一个网络版的健康管理。  一些慢性病患者长期及时地对血压、血糖、体重进行监测,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大幅降低发病比例,降低病患的医疗成本。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不少此类产品,比如Fitbit、耐克公司等都已相继推出好几款可以管理运动信息的产品。  业内人士预测,将来可能还有检测血氧、睡眠、尿酸等更多与移动终端相结合的产品出现,形成移动端到云端的完整的健康管理体系。  此外,三诺生物有关人士日前透露,该公司的新品手机血糖仪将于1月20日在京东首发,手机血糖仪是公司首款进军移动医疗的产品。  完善标准更好发展  据了解,数字化医疗主要包括医疗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网络化、医院管理信息化以及基于数字化的医疗系统服务;数字化医疗应用系统包括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医学图像的存档和通讯系统(PACS)及放射科信息系统(RIS)。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方面,目前在国内众多厂家中,沈阳东软、上海金仕达、南京一丹最具代表性。  数字化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医院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不容忽视。软件的实现和维护、数字化设备的操作和保养,专业要求都较高,所以需要有一批技术精、素质高的工作人员,而且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培训技能。  据Healthcare IT News报道,全球无线医疗支出2018年将实现翻番,达到597亿美元。远程患者监控应用程序、移动医疗应用程序是促进医疗信息技术招聘机会增长的两大领域。近日,普华永道发布最新报告(Top Health Industry Issues),对2014年医疗行业进行了预测。该预测指出,能够利用技术与病人交流的数字化医疗专业人士需求上升。  综上所述,数字化医疗改革了医院的运营模式,改变了医院的管理方式,改进了对大众的服务,改善了医院的医教研工作。然而,据了解,目前在数字影像的采集、显示、远程医疗等方面我国尚没有相应的标准,数字化医疗在工作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因而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数字化医疗应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非常迫切。业内人士指出,标准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发挥政府的权威性,规范医用软件市场,加强医用软件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需要开发商、医院、医疗设备厂商之间相互配合与协作,并逐步以现有的国际化标准替代非规范性标准。
    966
  • 104834
    16:20
      在我写完上篇BLOG后觉得自己整理的不是很清晰,因此发完上篇博客的第二天我又专门咨询了骨科主管教育的Donald,他介绍道这边沿用的是英国的医疗教育体系,实际上resident是美国那边的说法,他们这边是不这样说的。首先是undergraduate,相当于我们这边的本科生,我们获得是医学学士,他们是其他理学专业。然后是medicalstudent,其中2年基础知识学习、2年轮转,grade3的轮转(rotation)基本是每个科室4周,grade4轮转科室稍有减少每个科室6周。然后毕业,拿到medical doctor学历。如果你想继续当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的话,就可以开始申请intern,intern就相当于参加工作了,intern至少一年,一般每个专科3个月。完成1年之后,如果大家对你感到很满意,恰好你想specialization的专科愿意跟你签合同的话,恭喜你,你可以成为RMO了,RMO全称是registeredmedical officer,对应的就是我上篇介绍的serviceresident,根据你所选择的专业从事时间有所不同(最少2年,期间你需要参加注册医生考试,获得医生执业证。完成RMO后就可以申请trainee了,这也是双向选择,一方面是你有成为trainee的资格,另一方面是医院认可你的资质,同意你成为trainee(training specialist),在外科系统称为我上篇所说的SAT(surgical advance training)。那么你开始一帆风顺的职业生涯了,RMO阶段可能还有人改行,到了trainee基本上就是做你想做的事情并且能以此获得你想要的生活了。trainee骨科相对最长,起码五年。完成之后你开始申请consultant。我上篇所说的fellow只适用于非本土医生,跟澳洲、英国同一医疗体系的医生如果在国内待得觉得有点乏味了,需要增加点见闻和增加些交流,就可以申请这边的fellow来这边工作1-2年。我在这边的身份也是fellow,但是由于中国的医疗体系和这边不同,英语普遍难以达到要求,因此正式身份只能是researchfellow,专门从事临床试验。申请consultant需要通过FRACS(Fellow ofRoyalAustralasian College of Surgeons)考试,通过考试之后医院又认可你的资历的话,你就成为consultant了。这边从student开始就在不断的进行临床audit,每周都有student的presentation,题目可以是你感兴趣的disease,可以是你感兴趣的topic,也可以是你来讲昨天做的一台手术的病史、体征、解剖和手术相关事情。每周五固定的奖学金评审就是三个学生的临床audit,之前我说了他们临床病历记录十分详尽,什么都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中查到(认IP的,不是你哪都可以查询)。所以audit基本就是半年左右的时间一个疾病的调查,分型,哪里好,哪里不好,和别人比如何,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做的都比较完善,他们的教育是真正以提高临床为目的,不断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精神。
    1681
  • 104832
    11:15
      今年59岁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圣诞和新年假期期间赴瑞士东南部恩加丁地区滑雪时摔倒受伤,致使左后髋部软组织淤血,一开始还能自主行走,但后几天需拐杖帮助,返回柏林后,直至本月3日才被诊断出骨盆裂纹骨折,伴有淤血。医生建议她卧床休息,不可行走、乘车或坐飞机。医生给她制订了保守治疗的方案,在三个星期内多多卧床,只能在家中办公。  冰雪运动易致腕部、髋部及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撞击、挤压骨盆或从高处坠落冲撞所致。运动时突然用力过猛,起于骨盆的肌肉突然猛烈收缩,亦可造成其起点处的骨盆撕脱骨折。低能量损伤所致的骨折大多不破坏骨盆环的稳定,但是,中、高能量损伤,特别是机动车交通伤多不仅限于骨盆,在骨盆环受到破坏的同时常合并广泛的软组织伤、盆内脏器伤或其他骨骼及内脏伤。  应该说默克尔是不幸中的万幸,她的骨盆骨折是比较轻的一种,估计她摔倒时是坐了一个大屁蹲。幸好没有摔成髋部的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如果是那样,她就或许要上手术台了。  其实默克尔摔伤时的滑行速度并不快,也不知道她滑雪前有没有做热身运动,或者热身运动的时间够不够。  冬季户外运动引起骨折的机会很多,我的患者中也有不少是因为滑雪、滑冰或冬天行走时摔伤的。除了常见的腕部骨折,髋部及骨盆骨折也非常常见。  滑雪受伤国际名人录  2013年12月29日,德国F1车王舒马赫在阿尔卑斯山滑雪时头部与一块岩石相撞受伤,他已接受了两次头部手术以取出血块,至今仍未脱离生命危险。之前,默克尔曾向舒马赫慰问。  2013年12月,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在瑞士滑雪时摔倒,脚部受伤。  2012年,荷兰约翰•弗里索王子在奥地利度假滑雪时遭遇雪崩受重伤。在昏迷一年半后,约翰•弗里索王子去年8月12日因“缺氧而造成的大脑损伤所引起的并发症”病故。  2011年,英国前名模希瑟•米尔斯在奥地利参加残疾人滑雪课时撞上一根冻冰的标杆,肩部严重受伤。米尔斯1993年因车祸失去一条腿。  2009年,英国明星娜塔莎•理查德森在加拿大滑雪时脑部受伤,随后死亡。时年46岁。  2009年,德国政治家迪特尔•阿尔特豪斯在担任图林根州州长期间发生滑雪事故,与一名41岁女性相撞。被撞女性死亡,阿尔特豪斯脑外伤。他后来被指控过失杀人。  2006年,美国明星、原加利福尼亚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在爱达荷州滑雪时摔伤,致使右腿骨折。  2001年,时年44岁的摩纳哥公主卡罗琳在奥地利滑雪时撞上另一名滑雪者,膝部严重受伤。  滑雪前应进行20分钟以上热身运动  以上的名人因为他们有名,所以他们因滑雪受伤就广为人知。其实普通人滑雪也同样或者更容易受伤。因为他们可能由于经济实力的问题,在滑雪的装备和防护设备上还不如那些名人。但是在防止滑雪等冬季户外运动受伤的健康知识方面却是人人平等并且人人都应该得到公平的健康警示的。1990年我在加拿大进修学习期间,我们的同学之一也因滑雪致股骨颈骨折,若干年后做了人工关节置换术。  默克尔因滑雪摔伤髋部特别引起我这个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视。人们在开始讨论滑雪场坡度、滑行速度等有关滑雪者安全的话题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如何防范骨折等滑雪意外的健康预警知识。  滑雪作为一项特殊的冬季户外运动,在室外运动时间较长,运动量较大,再加上高山地区气候寒冷,肌肉黏滞性加大,关节灵活性降低,易伤部位也很多,热身活动是必须的和第一要务。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活动,可以缩短进入最佳状态的时间,同时还可以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为肌体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做好功能上的准备。  热身运动可不穿雪板或穿雪板进行,理论上应持续20分钟以上。热身运动的主要部位是膝关、肩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各关节的旋转及大、小腿肌肉的拉伸,每次拉伸动作注意在拉伸状态下控制5-10秒为佳,热身运动致身体微微发热和出汗为佳。  滑雪保驾护航需要专业教练及装备  滑雪的装备也十分重要。发达国家有经济条件从事滑雪运动之前,人们都会置办自己专用的滑雪装备,从衣服(内衣、保暖衣)到帽子、手套、围巾、护目镜,特别是滑雪靴、滑雪板,每一件都不会掉以轻心。目前,按我们中国国情,许多滑雪者都会租用滑雪靴、滑雪板,而滑雪服几乎是用平时穿的保暖服代替。这留下许多安全隐患。如滑雪靴不会那么合脚,而且会比较硬,这非常容易引起摔伤。  另外,滑雪受伤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规范的教练保驾护航,没有规范的教练引领正确的热身运动。这使我很担心冬季滑雪或其他户外运动引发的关节和其他部位的运动损伤。  所以,新年伊始,我就写了这篇“默克尔摔伤髋部的警示”,希望广大博友患友认真转发,希望更多的人不要因为滑雪或其他的冬季户外运动、户外行动而受伤。
    2208
  • 104822
    16:37
    穿着印有驱动蛋白(Kinesin)T恤的 Ronald Vale  罗纳德·韦尔博士(Ronald D. Vale)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细胞与分子药理学教授。研究方向是驱动蛋白和动力蛋白分子马达。他在 2012 年与迈克尔·希茨和詹姆斯·斯普迪赫同获被誉为“美国的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自 1995 年以来,他一直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这位科学奇才此前创造了一个科研界的世界记录:一年内作为第一作者发 4 篇高质《Cell》论文,迄今无人打破。加上这 4 篇,他在研究生期间共发表 12 篇第一作者的实验论文。这一记录,大概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生的上限。他的论文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将研究推到了新层次。  以下是他在获得拉克斯奖后,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生有幸遇到你你能想象当我和我的朋友也是同事James Spudich和Michael Sheetz在一起时,我接到电话说我荣获了基础医学研究 Lasker Award奖时的兴奋么?Lasker Award所奖励研究的重要部分从我研究生时就开始了。当我第一次遇见Jim Spudich时,我只有21岁,那时,我正在申请MD-PhD。当Mike Sheetz,Tom Reese, Bruce Schnapp和我开始对轴突输送进行研究时,我23岁;当我们的有关微管运输和驱动蛋白的论文发表时我25岁;当我在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时,我27岁。对我而言,那是一段极其不平凡的时光。我深感自己在恰好的时间处于恰当的位置,同时我也享受生命中科学带来的愉悦。撰写该文,目的是对那些年轻的刚刚开启学术旅程的科学家说一些有感而发的话。我将从我自身在校学习及对驱动蛋白的发现的经历出发,写一些观点及10条经验之谈。  十诫  以下是我从自身经验中总结的十条经验之谈。我全神贯注于科学中,时而犯些小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对于科学将把我带向何方,最终我将有何成就我几乎从来没有想过。  1.寻觅良师,学习他然后发展自己的风格从你周围的事物中学习。科学与哲学相似,都是来处理问题,在试验进程中,需有个人风格及与其他人的合作。作为一名年轻的科学家,你需要接触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从比你资深的科学家哪里汲取思想及治学态度。这种吸取的混合营养最终会沉淀成为最适合你的一种风格,也将让你身上拥有你所钦佩的人的气质特征。既不极度崇拜谁,也不轻视谁。我深感幸运,因为在我成长过程中遇见了许多不同寻常的导师,他们是由Bruce Schnapp, Tom Reese, MikeSheetz和Jim Spudich组成的核心团体。从他们各自独一无二的个性及科学方法上我所获甚多。但是,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点:都非常友善,且支持我成为一个年轻的科学家。在我研究生期间,我也遇见了对我影响深远的英雄人物。第一位是我的导师Eric Shooter。试问,能有几位论文导师任他的研究生漫步于他的课题之外,或做一些与实验室工作无关之事?且任其对学分不上心?那时,我还不完全明白与其他许多科学家相比,Eric对他的实验室“家庭”是多么的无私。在MBL,我也遇见了活跃的老科学家Shinya Inoue和Andrew Szent-Gyorgyi。他们拥有虽小但非常专注的实验室(不像斯坦福的大多数大实验室),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并不会对任何一方做出很大的让步。  2. 选择一个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是这样,情愿去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而不愿意触及一个无聊的问题。然而,确定一个既重要又刚好时机成熟到需要解决的选题并非易事。此外,几乎大部分人都会按部就班的生活,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学历、找工作或者获得资助。这致使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大多数时间里,精力并不是专注于生物学中的大问题上。然而,如果你想不一样,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你必须保持警惕,还要比别人多思考一些,从而能寻得一些针对解决这些重要问题契机或入口,即使这些问题并不是你所研究的领域或你的专长。如果机遇来临,要学会抓住它(见下一建议)。大多数时候,如果你在最开始的时候不能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你是不能做出重要发现的。  3. 领先并抓住机会在Eric Shooter实验室的前两到三年,我发表了几篇内容翔实但并不是非常杰出的论文,但是我心里清楚,这几篇论文足够获得博士学位。有了这个安全保障,我就有闲心去寻找并开始重要但是也有风险的项目了。机会伴随着对Sheetz/Spudich试验的接触而来到我身边。整个轴突运输项目都是一个冒险,它从最后一刻决定去Woods Hole而开始的。将科学当做一个大冒险使得整个事变的有趣,也使得许多无论在科学结果方面还是自己个人职业生涯中未预料到的事情发生。  4. 阅读文献但是不要被文献所困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由于它的漫长历史和大量文献,难免会有些底气不足。这时你需要了解前人所做的工作,但是最好避免陷于各种各样先前试验中,同时也要避免一直沿着现存模式的思考路线来思考。用新鲜的视角来看待历史资料是个好事情。我刚接触这个领域时,快速轴突运输已有很长历史,也有大量的相关文献,但是我发现,描述其发生机制的资料很少。然而,由于Allen,Brady和Lasek视频显微镜研究对运动的小囊泡成像提供了新方法,使得这成了关键的转折点。继续向前,通过生物化学和不再对药理学的坚持来简历方法就行得通了。而之前,对药理学的坚持主导了整个工作。  5. 做好实验不必一定要有顶级实验室我的实验室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大楼中,它有些陈旧却井然有序。而位于海洋生物实验室中的Tom Reese的研究室则相对较乱,在Loeb大楼的地下室的一个小房间中,只有一台化学试剂单放机和一些铺满设备间的小设备。我们在被海水熏的潮湿的地下室房间中解剖乌贼巨轴突。我们戏称这个小房间为“海王星的洞穴”。但是这一切都没有产生负面影响,相反,与那些在现代大楼中流行的井然有序却单调的实验室相比,这个实验室让人耳目一新。Tom的实验室有符合目前水平满足基本工作需要的设备-------视频灯和电子显微镜。但是在对驱动蛋白提纯的初始阶段,我们楼里没有离心机,所以我们不得不到马路对面的楼中去进行这一步,那时也没有色谱分析设备。但是,一个人可以适应任何环境然后使其正常运转。这也是科学探险一部分。  6. 努力学,努力玩,并要挤时间洗衣服科学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在Wood Hole时,我工作异常努力。1984年的整个冬季,我几乎都在工作。特别的时刻需要特别的努力,我很高兴,在关键时刻我花了尽可能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见证了科学奇迹的发生。但是,在接下来的春天,我需要离开一段时间来调整状态,所以我骑车游行了欧洲。在到UCSF工作前,我又花了四个月时间在尼泊尔和日本游玩。在关键时刻对项目进行特别努力十分重要,就如打仗时攻克关键要塞一样。但与此同时,你也需要平衡你的生活。  7.持之以恒比才华更重要  如果你并非天生聪颖(比如我),在科学实验中,你也可以做的很好,当然,前提是你得有恒心。诀窍就是更努力!举例来说,1984年那一年的大部分夏天,因为一系列的实验错误,我无法完成体外轴突运输。夏天快要过完了,我也将马上离开开始我的医学实习生涯。在这个关键点上,我没有成功,或许在这时,我应该去海边放松一下。但我并没有选择这条路。  在我回到斯坦福之前,我近乎执拗的对这个实验试了又试。在度过了神奇的一周后,一个神奇的晚上来临了。于是。我取消了我的回程航班。  8.失败乃成功之母正如1983至1985年间的那段成功一样,所有的科学完美或许并不如它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我们曾犯过几次概念性的错误,也犯过技术性错误。幸运的是,这些错误并不致命,他们并没有让我们偏离正确的轨道太远以致脱轨。这或许对那些课题不是一直顺利向前行进的同学有所安慰;困惑和疑惑的时光对任何项目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你也可能或错失很多良机。那时,我们指出“溶液中的微管之间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简约聚合的微管”这个论点,但是我们并没有一直对此研究下去。通过马达蛋白驱动的微管自组织随后就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在美国国立研究院对我的第一次资助中,我也想过“存储”逆行轴突运输的净化(更像名为HMW的ATP酶),最后证明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任何一个职业都是不良的决策与好的决策混合出现;你只要保持后者多于前者即可。  9.莫对改变人生计划感到惶恐  我二十岁和三十多岁早期时的人生是被规划好的。MD-PhD项目后,最大可能是去医院实习,然后跟大部分人一样做一名住院医师,然后再回到科学领域。然而,Woods Hole的出现改变了我的人生规划。回到医学院?从我现在的观点来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那时,其他人会怎么说呢?我的导师鼓励我继续坚持自己的课题并延迟医学实习;很显然,我的心思一直在科学上,科学生涯将使我感到快乐。许多年后,单核马达对医学产生了影响使我感到极其满意,同时,针对这种蛋白的药物也正在研发中也是我倍感欣慰。  10.科学在极速发展:做时代的弄潮儿  作为研究发现的亲历者是非常棒的感觉。但更大的乐趣是,你正在科学的大舞台上,亲眼目睹着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所取得的惊人进步。科学家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们能站在世界的前沿,是巨大进步的见证者。科学冒险有许多形式,在实验室的任何一天都有可能“拥抱”微小却美妙的发现。在未来的某一天,某个巨大的惊喜最终到来。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Ron Vale  Ron Vale 1959年出生在了加州好莱坞。21岁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毕业,主修生物和化学。其后到斯坦福大学念双博士(哲学博士-医学博士),26岁获神经生物学哲学博士。因为他的研究生记录太好,他就只要哲学博士,不要医学博士。他27岁做助理教授,35岁做正教授,42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20岁时开始发表论文,是两篇论文的非主要作者。1985 年,他26岁,发表5篇《Cell》论文,其中4篇是第一作者。  1985年他在Sheetz和Reese实验室发表的五篇《Cell》,其中 4 篇他是第一作者:  Vale, R.D., Schnapp, B.J., Sheetz, M.P. and Reese, T.S. (1985) Movementof organelles along filaments dissociated from the axoplasm of the squid giantaxon. Cell 40: 449-454.  Schnapp, B.J., Vale, R.D., Sheetz, M.P. and Reese, T.S. (1985) Singlemicrotubules from squid axoplasm support bidirectional movement of organelles.Cell 40: 455-462.  Vale, R.D., Schnapp, B.J., Reese, T.S. and Sheetz, M.P. (1985)Organelle, bead and microtubule translocations promoted by soluble factors formthe squid giant axon. Cell 40: 559-569.  Vale, R.D., Reese, T.S. and Sheetz, M.P. (1985) Identification of anovel force generating protein, kinesin, involved in microtubule-basedmotility. Cell 42: 39-50.  Vale, R.D., Schnapp, B.J., Mitchison, T., Steuer, E., Reese, T.S. andSheetz, M.P. (1985) Different axoplasmic proteins generate movement in oppositedirections along microtubules in vitro. Cell 43: 623-632.  研究生期间,在斯坦福大学 Eric Shooter 实验室的另外8篇第一作者研究论文:  Vale, R.D., DeLean, A., Lefkowitz, R.J. and Stadel, J.M. (1982) Regulationof insulin receptors in frog erythrocytes by insulin and concanavalin A:evidence for discrete classes of insulin binding sites. Mol. Pharm. 22: 619-629.  Vale, R.D. and Shooter, E.M. (1983) Conversion of nerve growth factorreceptor complexes to a slowly dissociating, Triton X-100 insoluble state byanti-nerve growth factor antibodies. Biochem. 22: 5022-5028.  Vale, R.D. and Shooter, E.M. (1983)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on PC12 cells: alteration of binding properties by lectins. J. Cell. Biochem.22: 99-109.  Vale, R.D., Peterson, S.W., Matiuck, N.V. and Fox, C.F. (1984) Purifiedplasma membranes inhibit polypeptide-induced DNA synthesis in subconfluent 3T3cells. J. Cell Biol. 98: 1129-1132.  Vale, R.D., Szent-Gy?rygi, A. and Sheetz, M.P. (1984) Movement ofscallop myosin on Nitella actin filaments: regulation by calcium. Proc. Natl.Acad. Sci. USA 81: 6775-6778.  Vale, R.D., Hosang, M. and Shooter, E.M. (1985). Sialic acid residueson NGF receptors on PC12 cells. Dev. Neurosci. 7: 55-64.  Vale, R.D., Ignatius, M.J. and Shooter, E.M. (1985) Association of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with the Triton X-100 cytoskeleton of PC12 cells.J. Neurosci. 5: 2762-2770.  1996年,他与 Fletterick 合作,首次解析了 kinesin 的结构:  Kull, F.J., Sablin, P., Lau, R., Fletterick, R.J. and Vale, R.D. (1996)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kinesin motor domain reveals a structural similarityto myosin. Nature 380: 550-555.  1996年,已经是正教授的他,自己做实验首先直接看到 kinesin 单分子运动:  Vale, R.D., Funatsu, T., Pierce, D.W., Romberg, L., Harada, Y. andYanagida, T. (1996) Direct observation of single kinesin molecules moving alongmicrotubules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Nature 380: 451-453.  本文部分文字来自饶毅博文。  原文检索:  Ronald D Vale. How lucky can one be? A perspective from a youngscientist at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Nature Medicine, 05 October2012; doi:10.1038/nm.2925  相关链接:  1.拉斯克奖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  拉斯克奖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  迄今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78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2.拉斯克奖设4个奖项  拉斯克奖最初设有三个奖项:基础医学研究拉斯克奖(Basic Medical Research)、临床医学研究拉斯克奖(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和公共服务拉斯克奖(Public Service,2000年被重新命名为玛丽·沃德·拉斯克奖,以纪念拉斯克夫人)。1997年后,又增设特殊贡献拉斯克奖(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3.中国科学家屠哟哟曾获拉斯克奖  2011年拉斯克奖今日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其中的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935
  • 104812
    11:36
          12月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网公布了今年1月~10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病人费用、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等最新数据:全国总诊疗人次已达58.1亿,同比提高8.1%;民营医院服务量增长快于公立医院。1月~10月,医院总诊疗人次21.9亿人次,同比提高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4.3亿人次,同比提高7.1%;其他机构1.9亿人次。在医院中,公立医院19.7亿人次,同比提高8.8%;民营医院2.2亿人次,同比提高15.6%。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1亿人次,同比提高9.5%;乡镇卫生院7.9亿人次,同比提高5.2%;村卫生室诊疗人次16.1亿人次。1月~10月,医院病床使用率为91.4%,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58.3%,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为64.1%,同比降低2.4个百分点。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为11.0日,同比缩短0.4日;二级医院平均住院日为8.9日,同比缩短0.2日。1月~10月,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254.6元,与去年同期比较,按当年价格上涨6.4%,按可比价格上涨3.7%;二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167.3元,按当年价格同比上涨6.9%,按可比价格同比上涨4.2%,涨幅略高于三级公立医院。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为11727.3元,与去年同期比较,按当年价格上涨3.3%,按可比价格上涨0.7%;二级公立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为5031.9元,按当年价格同比上涨2.5%,按可比价格同比下降0.1%,涨幅低于三级公立医院。(记者韩  璐)
    1693

页面

   


骨科在线 北京经纬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139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25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1号楼8层08公寓H

联系电话:010-85615836

Email:orth@orthonline.com.cn